“我每每想起那碗药,良心都备受折磨啊,你说太子殿下……唉,我领着皇家俸禄,愧对圣上啊。”
“嘘……唐大人,这话可万万不要再说了。咱们不顾自己性命,也要顾一家老小的死活啊。”
他们这话是什么意思?清昭听得后背发冷,大气也不敢出,正欲凑近些再听,身后陡然传来那学徒的喊声:“姑娘,你的药好了,人在哪儿呢?”
药柜后的两人立刻止住了话头,其中一人用气声道:“外面有人。”
清昭一惊,唯恐自己被发现,忙极力放轻脚步,而又快步向外走去,走开一段距离才恢复正常的脚步,朗声道:“我在这里,多谢先生。”
小学徒不疑有他,被她这句先生喊得很受用,比先前客气了许多,笑眯眯地送她出去了。
走出太医院,清昭面上平静,心里却如同擂鼓,连身体的不适都给忘了,脑海里不断回想着方才听见的只言片语。诚然,她原本丝毫没有听壁脚的意思,没想到这偶然一听,倒听得很有价值。
她反反复复地琢磨着那几句话。这必然不是一件好事,并且不光明,不磊落。事涉太子,方才其中一人说愧对皇帝,也不知是如何愧对法。加之言语间提到用药,且又是威胁到身家性命的大事……她的心里逐渐生成了一个令她害怕的想法。她试图使自己从这个猜想里挣脱出来,但越咀嚼就越陷入。
走在秋日的明朗阳光下,清昭却遍体生凉。她希望是自己多心想错了,如果真的如她所猜测的那样,事情的真相未免太过可怕。
第二十一章偶遇
清昭提着刚抓来的药,在小道上走得迷迷瞪瞪,一颗心全放在方才不慎听见的话上。
其实她走得慢了,耽误了回去做事,一会儿多半是要挨嬷嬷的训的,但她此刻已经无暇顾及这些小事,因为她刚才的联想太过惊悚,使她无法暂时抛开这件事不去想。
宫中人人皆知,皇帝自去年染病后,宫中太医走马灯似地进出紫宸殿,一众国手将头发都愁白了,也只能给出些模棱两可的场面话,太子又命人在天下广张布告,招募名医,许诺能治愈皇帝者有重赏,但那些杏林大家个个都道医术不精,无能为力,一个走得比一个快。
于是时至今日,皇帝已一年多不曾上过朝了,朝堂上的许多事都由太子操劳。这位东宫年纪轻轻,却着实有治国之才,每日里为了国事殚精竭虑,还时常为父皇亲视汤药,合宫无不交口称赞。而皇帝,各类听过的没听过的珍稀药材流水价地送进紫宸殿里去,却始终缠绵病榻,没有好转,也不曾恶化,就那样不好不坏地吊着。
清昭回想起中秋那夜,在宴席上见到的太子,那样仪表堂堂,温和有礼,饮宴间仍牵挂着父皇的病情,其喟叹时情意之真切,令见者都不由欷歔。还有辞雨不慎打翻汤盏时,他的宽容大度,令她们此后再想起正是他下令搜捕浮桑人,为他们带来祸事时,都甚至产生了一些理解。
直接受过他恩德的辞雨曾这样说:“其实有时候想想,这事也未必全怪萧怀,他会动这样的心思,也是因为急于救治自己的亲爹。当然这个做法是恶劣的,但他本身可能并非恶人。”
清昭闻言,不置可否:“你这样说也有些道理,可我总有个疑惑,萧怀他是太子啊,如果他替老爹找到了浮桑药,他老爹喝下去不就长生不老了吗,那他这个太子岂不是要当一万年”
当时她只是随口那样一说,其后也没有细究这个问题,毕竟御膳房的工作十分繁忙,脑力与体力都不是很够用,她们也没有探听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胡乱猜想不休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今偶然听见那两位老太医的悄悄话,前后一联系起来,方觉豁然开朗,从前想不通的症结顿时疏通了。
按照她的猜想,有很大的可能,皇帝的病正是太子一手造成的,或者至少是他导致加重的,方才老太医提及的那一碗药应当就是关键。而顺理成章的,这碗药不是出自太医院,就是部分御医至少知情,也许太子以他们全家的性命作为要挟,也可能是他们自己害怕说出真相会引致灭门之祸,所以知情者都保持了沉默。
这样想来许多事情就能够说得通了,这群医术顶尖的太医,未必是真的对皇帝的病情束手无策,只是默契地选择了集体保持缄默,整个太医院都站在了同一条阵线上,而太子自己寻来的民间名医更不必说,必然已由他做过了一番安排,不能说,也不敢说出实情,他们不过是太子用以彰显孝心的工具罢了。
清昭将自己的推理颠过来倒过去捋了几遍,自觉毫无破绽,就算不完全符合,也应当离真相差不了太远,为自己的智慧得意的同时,心下也不由悲凉。
皇家的亲情凉薄,她从前在话本里也没有少读,但当真见到时,仍是忍不住感到害怕。如果她的猜测是真的,那太子温文和善的外衣下,该是如何可怖的面貌啊。
但这个推理还没有结束。正如清昭当初所怀疑的,天下少有人能抵挡权力的诱惑,尤其是太子,他所做的一切都应当是为了登上那个位置,又为何要为父皇寻找浮桑药,使其长生不老?一个永远不会登基的太子,相当于什么也不是。所以,他的真正目的应当是……
喜欢浮桑药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