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元嘉看来,棉被这种东西必须要等到十一月份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
所以他不会犯和以前一样的错误,在天气不热的时候就把被子送出去,然后任由人家把它束之高阁。然后等到冬天到了,天气也寒冷起来的时候,又把管用的丝绵被子给拿出来,这种棉被开是了压箱底的生涯!
不过……
“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土地……不,应该说是生产力!”
坐在自己的书房里面,李元嘉拿着炭笔在白纸上写写画画,眼睛渐渐的眯了起来。
棉花的真正未来,绝对不会在于朝堂之上!
无论皇帝也好,后宫的贵人们也好,乃至于朝堂上的诸多大臣们也好,对于棉花恐怕都不会那么的上心。因为他们自己有代表着舒适的丝绵,有代表着华贵的皮裘,棉花这玩意儿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真正需要它的,应该是普通的百姓们。
只有为了能够温暖过冬而想尽办法的穷苦人,或者必须用一层又一层麻衣来保暖的普通平民们,才会需要棉花这种轻柔而又暖和的东西。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棉花的生产是需要土地的。
而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土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李元嘉很难想象自己应该如何说服那些贵族老爷们,让他们把一部分宝贵的土地用来种植棉花,而不是种植粮食。
衣食住行,别看衣是排在食的前面,可是生存的第一要素依然是粮食,穿的话只要冻不死不就行了?
至于说寒冬腊月里偶尔冻死几个穷鬼,谁会在乎?
要不然棉花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非要等到大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用强制的手段才能在全国普及开来?
所以说,只有粮食产量上去了,才有余地来种植棉花。
只不过在这年头,想要把粮食产量搞上去又谈何容易?哪怕李元嘉拿出了很成熟的曲辕犁,可是到现在大唐的普及率有多少?百分之十?还是百分之二十?还有可以提高灌溉率的新式翻车和筒车,恐怕遍布天下的时间是要十年、百年为单位了。
而且农业的发展,自然也不是光靠两样新工具就能如何如何,要不然曲辕犁和筒车都是唐朝出现的,改变了多少?
想来想去,李元嘉都是一脸的无奈。
“没办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最后把炭笔摔在了白纸上,李元嘉的目光渐渐变得深邃了起来:“造纸术,活字印刷,玻璃,曲辕犁,翻车,筒车,当然还有阿拉伯数字等等,能做多少做多少,总之这辈子只要是没白活就好了……唔,说起来,《数学》的前两册应该很快就能印刷出来,到时候扔进新华书店试试水好了。”
李元嘉日常的烦恼和无力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行。
不过在他的催促下,李忠那边倒是很快就开是了《数学》第一册和第二册的印刷——因为已经做好了雕版,李忠他们也摸清楚了雕版印刷的流程的缘故,两本书的印刷速度非常快,很快就能完成各自三百本的任务。
新印出来的两本书,李元嘉准备让它们悄无声息的出现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
说实话,暂时没什么底气。
毕竟数学这东西,在这年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真是“没什么用”,也只有少部分的人,比如说账房先生,或者某些衙门里负责统计数据的人才能使得上。但是如果他们愿意学的话,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只有他们自己用不行,必须要其他人也用阿拉伯数字才有意义!
就好比户部统计天下钱粮,下属各州县送来的都是传统的写法,光是他们知道阿拉伯数字用起来简单方便有个毛用?节省的那点儿时间,还不够相互之间转换花费的时间多呢!
更别说要用那些公式的话,就必须要用横排,这就更挑战读书人的底线了。
千万不要以为读书人们很大气,就算在兼容并蓄,包容性极强的大唐,贸然改变他们固有的观念也是很危险的。也就是数学这门课,相对来说还不是那么的重要,如果换成别的……
所以说,大肆宣传要不得。
悄悄的放在新华书店里面,先小范围的试一下水,然后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想大规模推广的事情。至于说什么时候是条件成熟,李元嘉决定慢慢走,慢慢看看再说。
“小说里的众多穿越者前辈,怎么就那么容易做到那一切的?”
想起这些烦人的事情,李元嘉就觉得脑袋疼。
随随便便拿出宋朝发明的活字印刷,就能取代未来还要用上千年的雕版?拿棉花做几件棉衣,就能让皇帝全力帮忙推广?阿拉伯数字什么的更是超级大杀器,一出来就能收服满朝文武,瞬间成为数算大师……
真到了李元嘉穿越的时候,造个翻车都他么的难的要命!
别看匠人们的地位不高,可是不管铁匠还是木匠,那可都是“高技术人才”!普通人想要干这个,都要先给匠人们当几年学徒,也就是受苦受累的免费劳动力,才能学到真正的技术,而就凭大唐现有的那些木匠,凭什么把这些结构复杂的木制机械迅速普及开来?
扯淡么!
细长的炭笔在手中转得飞快,李元嘉的脑海中一瞬间也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念头,最终还是汇聚到了一句话上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之一字,才是根本!
这句出自《史记》第
喜欢大唐医王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