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谕府上在隔着谢家几条街的三家坊。
三家坊之所以叫三家坊,不是因为在这里,只住了三户人家,而是在三家坊里,主要住了三个姓氏的人家。
一个便是林姓,另外两个,则是一个赵姓,一个孙姓。
赵姓人家,是钱塘县的大姓,也是三家坊主要的人家,占据了三家坊大半条街。
赵家的老爷,听说是在京里做京官的,所以有权有势,把三家坊大半条街,都买了下来。
孙姓是钱塘县的第二大姓氏,孙姓之人,分布在钱塘县多个地方。
三家坊,不过是孙姓族人,其中的一个聚集地罢了。
孙姓族人,主要分布在三家坊的街头和巷尾。
而林姓,只是钱塘县普普通通的姓氏,人口在钱塘县分布也不多,主要集中在三家坊。
林姓族人中,最为出名的,还是当属林教谕家了。
谢云锦曾听谢怀之提起过,林教谕家还没有发家之前,林教谕还只是这乡里耕耘的农民。
后来本朝开放了科举,农民子弟,也能够科考入仕。
林教谕参加了科举,中了三甲第三名,不过林教谕并没有选择留在京中,而是考了庶吉士,而后外放到了江浙,做了钱塘县的教谕的。
林教谕虽说只是主管了钱塘县的教育科考,但却是和谢怀之,平起平坐地。
且有的时候,谢怀之还要求了林教谕办事。
今日陪着谢云锦出门的,只有芸香和月兰二人。
原先罗氏要指了文娘子,陪着她们一道来的。
不过却被谢云锦拒绝了,文娘子是罗氏的左膀右臂,陪着她过来林教谕府上,不是监视她吗?
她可不愿意被旁人监视。
半个时辰之后,马车就到了林教谕府上所在的三家坊。
因着谢云锦已经递了帖子给林湘,林湘已经嘱咐了自己身边伺候的嬷嬷,过来接谢云锦了。
进了林家侧门,谢云锦来到了一个不算太大的院子。
细细打量一番院里的陈设,谢云锦发现这院里的陈设,别有洞天。
青砖石铺就的地板,抬头一看,只见院墙下的石榴玉兰,竞相开放。
那石榴树,不过齐人高,那树上就缀满开得火红火红的石榴花。
一旁的光玉兰,碗口那么大的玉兰花,分布在玉兰树上,远远看去,就像一丛一丛棉花,点缀在树上一样。
谢云锦扫了一眼院里的廊下,只见有几个穿着葱绿色比甲的小丫鬟,三五成群坐在廊下,说着话。
时不时还抬起头,朝着谢云锦这边看了过来。
“谢三姑娘!”
听见有人喊了自己,谢云锦转过头去,只见一个穿着得体的婆子,笑容满面的婆子,身后跟着几个小丫鬟,朝着谢云锦走了过来。
谢云锦抬眸,一眼就识出了眼前这个婆子是什么人。
眼前的婆子,是林教谕家的三姑娘,林湘身边伺候的金嬷嬷。
这位金嬷嬷,是林教谕夫人喻氏的陪房,跟着喻氏,从喻家陪嫁过来林家的。
后来喻氏嫌她年纪大了,就放去了林湘的屋里,伺候林湘。
因着金嬷嬷和谢云锦,也是见过面的,谢云锦也礼貌性地回了一个笑容过去。
“金嬷嬷,我今日过来,是来找你们家三姑娘的。”
金嬷嬷点了点头,显然已经知晓。
“谢三姑娘,随着老奴来吧!我家姑娘,已经在寒春院,等着姑娘过去了。”
林教谕祖上是农民出身,所以林教谕家,人口比起别家,较为简单。
整个林教谕府上,也只住了林教谕这一家。
因着人口简单,几个姑娘公子,都有单独的院子,都是独住。
照着林湘以前和她说的,林家大姑娘林沁,尚未出嫁前,住在林府东边的一个院子。
林家二姑娘林沛,因着身子不好,吹不得风,住在林教谕夫人喻氏后头的一个院子,叫避风院。
而林家三姑娘林湘,则是住在后花园的一个院子寒春院。
推开门,映入眼帘的,就是盛放的花海,景致美极了。
谢云锦没去过几次,但对那寒春院,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
谢云锦今日要去的,便是寒春院。
谢云锦也不是第一次来林教谕府上拜访了,所以跟着金嬷嬷的脚步,就进了内院去了。
“三姑娘,这些日子我家姑娘,总是念着姑娘,说要去谢家拜访姑娘,我们家姑娘常说,你们谢家的点心好吃,和咱们府里的,就是不一样。”
“即便是同模同样的点心,一样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总还是和你们府上的有差别。”
“我们家姑娘还说,请谢三姑娘过来的时候,带些点心过来,没成想谢三姑娘这么快就过来了。”
谢家的点心,的确比起别家来说,味道是不一样的。
因着谢家的点心,都是谢老夫人从侯府带来的陪房,一个专门做苏式点心的厨娘做的。
那个厨娘,祖上几辈都是做厨子出身的。
无论是炒菜还是做点心,都有自己独家的秘方。
所以味道和旁人的,就不大一样。
且同模同样的点心,每个人的手艺不一样,出来的点心,味道也是不一样的。
譬如有人做出来的点心就好吃,有人做出来的点心就不好吃。
每次有人登门去谢家拜访,都会夸了谢家的点心好吃。
以前林湘去了谢府的时候,谢云锦总会让灶上,给林湘装一匣子点心,叫她带回去吃。
喜欢上吉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