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纵横,鸡犬相闻,这便是这个农村最普遍的情景,稻香村背靠大山,是一片颇为平坦的河谷地段,田地都异常的肥沃。
又因靠近府城江都的缘故,比起其余偏僻一些的村子,稻香村的经济条件明显要好上许多。
村里人种的蔬菜瓜果什么的,捡些时令新鲜的,拿到扬州城里头贩卖也能为家里带来一些进项。
府城江都的周边有许多肥沃的田庄,连绵成片,但大多都是扬州城中的那些大官富户们的私产,和稻香村的村民们基本没什么关系。
不论是播种插秧还是收割打谷,都比那些东一块西一块散落在各处的田地要方便许多。
卫家的三十亩良田便是如此,位于稻香村的东边五里左右的一片河滩边上,连绵而成的一大片,虽不似北方是一片平原,也有高低起伏,但终究还是连在了一起。
和盛家其余的那些富庶的庄子比起来,这三十亩成片的良田自然不算什么,但在稻香村中,却是也算得上是独一份的了。
林氏一族之中,也只有少许的几户人家,家中的田产与卫家相差无几,可那几户人家无不是子孙满堂,将来若是分了家,这些田产自然也要分的。
关于租子的事情,丁健和清漓两人亲自上门和许大山相商,最后敲定了同村里其他人一样,收四成的租子,田税由卫家上缴,但丁税和徭役,两家各自负责。
至于商讨的细节,卫允没有多问,丁健夫妇二人也没有提,不过想来应该也没有那么顺利,总要进行一番讨价还价的扯皮。
时间就这么一日复一日的慢慢过去了,眼看着年关将近,天气也越来越冷,二姐清漓去城里头才买了一大批的物资,油盐酱醋,还有棉花布料,自己在家缝起了棉衣棉被。
想当年徐氏的绣活在整个扬州城也是鼎鼎有名的,靠着一手绣活还有卫秀才的私塾天地,卫家的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卫家两姐妹从小接受徐氏的教导,虽然徐氏早亡,但两姐妹的绣活也学了有七八成,其中姐姐卫清舒的年龄稍长一些,绣活自然也在了距离大树约莫十步左右,也就是约莫五丈远的地方。
(大周度量衡:一尺约合后世三十厘米,五尺为一步,十尺为一丈。)
搭弓上弦,然后拉开,瞄准,三点一线,松手!
嗖!
砰!
一声轻响,箭矢插在树干之上,虽然位置和卫允瞄准的偏差不小,但是能够射中,能够插在树干上,就说明卫允的弓箭制作成功了。
卫允喜滋滋的跑过去把箭拔了下来,量了一下,入木半寸多一些,而且还是五丈的距离,对野鸡野兔的杀伤力已然足够了。
“姐夫,我成功了!”
顶尖摸了摸头,憨笑道:“允哥儿真厉害!竟然真的被你做出来弓箭了!”
接下来就是测试弓箭的射程了,十步、十五步、二十步,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不论是精准度还是力道都还可以。
但到了二十五步之后就出现问题了,不仅仅箭道飘了,精准度下降,就连力道也软绵绵的,没了杀伤力。
而且这种力道用来射一些野鸡野兔什么的自然没什么问题,但是遇到一些大一些的猎物作用就不大了。
对于自己制作的简易版弓箭也有了几分了解的卫允,就拉着一旁的姐夫丁健开始练箭。
两人在山上练了一个多时辰,然后才踩着返点回了家。
晚上,在卫允手把手的指点下,丁健也成功的制作出来了一张崭新的简易版复合弓。
第二天,两人又跑到山上去练箭,唯一有些遗憾的是,树皮搓成的弓弦强度不够,在卫允射了一百多只箭之后,就直接功成身退,断掉了。
然后还是丁健想出了办法,从山里找来另外一种树皮,掺入细麻丝,揉制成了一种新的细绳,用这种绳子做出来的弓弦,强度要远胜于先前的那种。
坚持射到四百只箭之后,弓弦没断,弓身倒是出现了裂纹,终究只是简易版的,没有经过任何的特殊处理,能够坚持这么久,已然超出了卫允的预料。
接下来几天,丁健开始拿着柴刀上山砍柴去了,天气已经越来越冷,等在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会下雪了,到时候肯定不方便出行,家里必须要储备足量柴火和木炭才行。
卫允也跟在丁健的后面,背着他那张简易的反曲弓,带上装着近二十枝竹箭的箭囊,背着一个丁健遍的竹篓,也上了山。
可惜的是,丁健砍柴的地方并不是很远,也没有什么野物出没,卫允也因此没了出手的机会。
不过五六天的功夫,家里头的柴房就已经被两人给堆得满满当当的了,卫允又跟着丁健连烧了好几窑的木炭,足够家里度过整个冬天了。
留下了足够家里度过整个冬天的木炭,剩下的一大半都被丁健拉去扬州城里卖了。
现在已经快到冬天了,城里那些个大户们正是储备炭火的时候,丁健的三百多斤木炭,其中品相好的足足有二百多斤,以十二文一斤的价格卖了近三两银子。
剩下的一百多斤差一些,以八文一斤的价格卖了近一两银子。
能卖这么多,主要是丁健烧炭的手艺好,出来的木炭品相好不说,而且很耐烧。
这一次烧炭,前前后后加起来总共花了近二十天的时间,却挣下了足足四两银子,这可差不多相当于几亩良田一年的出产了。
距离年关也越来越近,终于在腊月二十九
喜欢从大周开始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