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午,许秋来到双子楼西辅楼的八楼,准备项目结题答辩。
双子楼,是学校的地标建筑,有33层,分为两栋主楼和两栋辅楼,是行政、教学两用楼。
像是材料系的系办就在双子楼的东主楼内。
上午的结题报告一共有五场,许秋排在第四位。
每个项目都有一名或以上的指导老师,项目结题的评审嘉宾,就由每个项目的导师担任,一共五名。
这个项目的总资助金额是1万块,算是校级第二大的项目,它面向的是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
如果项目无法结题,就收不到2000块的酬金尾款,而且两年内不能再申请同类型的项目。
当然,学校通常不会为难课题组和学生,只要不是差的太过离谱或者直接不参与答辩,就不会卡着项目不让结题。
除了这个1万块的项目,还有资助金额2-3万块的,因为金额较多,所以要求也稍高些。
这两种项目都是每年一次申请,时长是一年。
此外,还有一个材料系内部的,只有5000块,这个就比较水了。
不过水也正常,5000块,扣掉酬金,项目经费就只有两千了。
只用两千块,就想做一套完整的实验,几乎不可能,大概率需要课题组自垫经费。
这个的话,一年有申请两次机会,韩嘉莹十一月份打算申请的就是它,项目时长也是一年。
……
进入报告会现场,许秋随意找个位置坐下,四处打量。
有一个主持人,在调试投影设备。
看样子像是本科生,应该是学生会之类的,主要做学生工作的,或者是助管之类的。
上午的五场报告,只有许秋一个是材料系的。
另外的四个,据他了解,其中有两个是化学系的,一个高分子系的,还有一个是通信科学与工程系的。
现场有十几个学生,除了演讲者外,其他人不知道是自愿过来旁听的,还是被自愿过来的。
有些学生还带着纸笔,看样子还蛮认真的。
因为许秋是提前二十分钟来的,导师还没到齐,还需要再等待一会儿。
没过多久,魏老师夹了个公文包,走了进来。
他先是朝许秋点头示意,然后走到评审席。
巧的是,魏老师在这里碰到了熟人,是他的朋友孙正。
他坐下后,两人就聊了起来。
难怪许秋刚刚觉得那位老师很眼熟,之前他在魏老师的办公室内,与之有过一面之缘。
据陈婉清说,孙正也是从国外回来的,但比魏老师晚一年回国,选择了化学系。
而且,他不像魏老师是特聘教授,他是那种“六年为期,非升即走”的教职,压力非常大。
没办法,毕竟是魔都综合大学的化学系,能留下来的都是精英。
据usnews提供的世界材料学科排名,魔都综合大学排在世界第三。
其中排第一、第二的分别是麻省理工和南洋理工。
明眼人都知道这排名的有很大的水分。
魔都综合大学的材料系因此也被戏称为“世界第三,魔都第八”。
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排名的时候,把学校中的化学系、高分子系、材料系等理工科放在了一起,作为材料学科来评价了。
毕竟,魔都综合大学的化学系还是很强的,有几位院士大佬坐镇,在国内也是能排在前几的。
早些年,材料系就是从化学系分出来的,后来高分子系又从材料系中分离出来。
这三个系,其实也算是同根同源。
据说是涉及到学派之间的斗争,不过许秋只是一个萌新,对此也不是很了解。
……
报告会正式开始。
化学系、高分子系的两名报告者,演讲的内容他还是能听懂的。
大致上就是合成了一种材料,做了一堆表征,有什么好处,还面临什么问题。
不过,他们的演讲水平一般。
一个比较磕巴,讲讲停停的,另一个则讲起来语速非常快,像是过分紧张导致的。
反观许秋,他现在一点都不紧张。
关于这一点,他还是比较感谢魏老师的,强制他每周组会做报告。
现在,这种报告会,对他来说都算是小场面,而且又是自己亲手做的工作,连讲稿都不用准备。
继续听报告,第三位是通信专业的。
他的报告就比较难懂了,各种专业术语,什么协议之类的,没有基础知识很难理解。
感觉他有点像是乱入进来的,估计当初安排报告的时候,打算做一个理工科专场。
最后发现差了一个位置,就把他强行塞了进来。
这位通信学生讲完后,主持人向评审席问道:
“诸位老师,有什么问题吗?”
然而,无人应答,气氛非常尴尬。
最后,还是他的导师起头,率先提了个问题。
魏兴思、孙正等其他老师,也跟着象征性的提了几个小问题。
前面的几位报告者听下来后,众人的兴致也不高。
他们都只讲述他们做了什么,并没有论文、专利之类的成果。
毕竟本科生嘛,要求也不能太高。
在本科就想发i二区以上的文章,还是有非常大难度的。
不然,这样的事件也不会上新闻报道。
本科就能发的i的,基本上都是家庭教育背景很好,父母学历高。
孩子在大一、甚至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往科研方向发展的,做好了未来规
喜欢我有科研辅助系统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