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的“嘉豆13号”,给相关人士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
大力推广,也是国家很轻易就能做出的一个决定。
时至今日,中国的大豆政策被很多人视为一个“战略失误”的案例——刚加入之初,大豆被视为不重要的经济作物战略性放弃,从国际市场采购补充。迄今为止,如果不算嘉谷对远东大豆的控制力,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向着80逼近。
这是错了吗?
在当时没错!
与大家现在看到的情况不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大豆的需求与现在是不同的,发展到今天大豆需求如此之大在当时也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早期大豆在中国一直是作为一种榨油的油料作物,而吃油这件事首先并不是必需品,半年不吃油也不会死人,而且油料的替代作物非常多,比如玉米,比如花生,比如菜籽,放弃大豆并不存在明显的问题。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东西发生了变化,而政策的转向通常是有滞后性的,导致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豆这种惊人的进口量以及大家猝不及防的惊愕。
这个变化,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大豆的依赖从油脂转变为豆粕!
这一点非常重要,油脂的需求量其实很有限,并且替代品很多。但是豆粕作为全球最优质、供应最大最稳定的蛋白来源,对于处于养殖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不可或缺的。
往日不可追,但堪称能为整个大豆产业带来一场“革命”的“嘉豆13号”,让中央相关部委看到了中国扭转这一局势的希望。
但是,怎么推广,这是一个问题。
还是像以前那样让科研人员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跑,靠着各地参差不齐的农业部门宣传发动吗?
亦或是通过中间商推广种子,然后被“提一次篮子就加一次价”,种子几经转手后,到农民手里就飙升到天价吗?
再者,“嘉豆13号”的种子产量再高,如果农民没有经过培训、教导施肥和种植方法,超级大豆的高产实力也难以发挥呀。
如果没有对比,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哪个新品种不是这么过来的?
但齐政“一言而攻略黑省”消息传来,对比简直太过惨烈。
为此,发改委召开了一场专题会议,参会者还有农业部、商务部、甚至是国务院的相关代表与领导。
会议上,就要不要支持嘉谷主导“嘉豆13号”全国推广工作的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其中,主管农经司的发改委副主任胡其远是坚定的“挺嘉谷派”。
他手执草案扫视全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手培育出‘嘉豆13号’的嘉谷,对于我国大豆产业未来的构想。第一,他们希望国家规划好大豆产区布局,在东北春大豆区、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以及长江流域春夏大豆区划分出食用大豆区和高油大豆区,以实现专业化生产;第二,通过大力组建农民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实行大豆规模化种植;第三,他们请求中央、银行在政策上向大豆种植合作社倾斜,同时鼓励国内大豆加工商优先采购国产大豆……”
“因此,不管是基于嘉谷的构想,还是基于嘉谷的组织动员能力,我都建议由嘉谷来主导‘嘉豆13号’的全国推广工作。”胡其远态度明确道。
“你这是想在大豆产业中同时全面推广规模化经营吧。”下面有人忍不住反驳了,赞同声同时响起——让嘉谷主导“嘉豆13号”的全国推广,基本上可以说是将国产大豆产业交到嘉谷手上了。
现场无论是那个部门的代表,都是能影响部级立法的天之骄子。对于这样一群天之骄子来说,要他们集体赞同某个人是非常困难的。
更何况,这其中还关乎着当代中国农业转型的“派别争论”。
农业规模经营之争、农业资本深化之争、农业技术选择之争和农地制度变迁之争,可被称为当代中国农业转型具有代表性的“四大争论”。
后两者暂且不提,前两者在“嘉豆13号”的推广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显然,嘉谷是认为,国产大豆的小农经营与现代农业要求背道而驰,“嘉豆13号”一出,国产大豆具备了全面发展规模种植的条件。
出言反对的人则认为,小农经济在中国的存在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合理性,中国应支持小规模农业生产而非推动农业规模化。
两派观点都有相应的立论基础,其旷日持久的交锋难解难分,因此胡其远早有准备。
他侃侃而谈道:“大家都应该认识到,我国农业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土地规模过小,制约了农业效率的提高。”
“我们现在农产品的成本绝大多数都比国际市场高,比如说粮、棉、油、糖、肉、奶,这都是老百姓生活不可离开的产品。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产不出来,而是产出来的比人家成本高得多,就给了国际农产品进入我国的机会,压缩了我国农产品的利润空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大宗农产品中,玉米、食糖、牛羊肉等产品的成本与国外的差距都在拉大,只有水稻、大豆和奶类的差距在缩小,为什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这三者都因为有嘉谷的参与,实现大范围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将平均生产成本拉了下来。”
下面又有人开口了:“你这只考虑农业的效率和农产品的
喜欢超级农业强国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