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似乎有些无言以对,“我在你正年纪的时候……可是谈了好几场恋爱,一个人如果只有工作而没有充实的感情世界,那会很干瘪。”
乔伊用笔咬在嘴里,歪着头说道:“我对伴侣的要求很高,所以我觉得可能一般人达不到。”
威尔笑道:“如果你对另一半的要求都是像派拉蒙太孙那样的,我想那确实好莱坞没几个人能达到。”
乔伊立刻否认,“不,我可没说是那样的哦,我要求很高,只是希望他拥有比较高的专业领域技能,以及成熟的心态而已。”
威尔摇摇头,“你们这种人……喜欢把条件框死的人,是不会有戏的。”
乔伊无所谓地笑了笑,“那就没戏好了,我早就想好了,我并非一定要找一个什么人的,虽然我时常感觉到很孤独,但是我可以追求在事业上的梦想来弥补这种空虚感。”
随后,乔伊遣散了众人去吃午饭,吃完午饭下午继续拍摄。
不过走之前她特意提醒了配光师,“简,先把下午那场戏的配光配好再走哦~”
乔伊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也有三板斧。
第一板斧就是之前说过的,她运镜下的镜头和场景,后劲十足,越嚼越有味。
那么第二板斧,就是她不像其他好莱坞电影一样,用数字中间片做配光。
这比任何传统特效都要让数字技术控震惊,因为这是在向新世纪的行业标准进行明目张胆的挑战,只能以“彪悍”二字形容。
电影要做配光,就是调色,主要出于两个理由:其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源条件下拍摄的镜头之间难免存在差异,如果不加处理直接冲印,镜头剪辑在一起就会显得不和谐;其二,创作者也会出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使影片画面呈现某种特定的风格。
一般电影的配光工作,是在将胶片处理成数字中间片后,完全在数字环境下进行的,配光师能获得的效率和自由度都极高,通过电子配光机的电子回路显像,配光师依然可以直接预览配光结果,从而快速地工作。
但是乔伊不,毕竟数字化配光效果无法达到最终导演想要呈现出来的效果,她宁可花两倍的力气去做最传统的配光,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电影中一般,色彩都是特别吸引人,绚烂、拼色、撞色、斑斓、鲜艳。
传统的配光,是完全使用光化学的方式来调整胶片里三原色的曝光量,要观察调整后的结果就必须冲印出实体中间片。因此配光师往往要调试多次:做一次调配,等待冲印,观察结果,然后继续修改,如此反复。
乔伊御用的配光师——简达林,需要坐在实验室里用传统光化学工艺为整部电影完成配光。
虽然传统配光复杂缓慢,但是《弱点》所有镜头的配光只花了一般数字中间片流程所需时间的一半!
这也是多亏这位经验丰富的配光师在拍摄期间她本人严格地控制了色彩平衡和曝光条件,导致后期所需的处理工作得到极大的减少。
乔伊也十分配合她,作为极度追求效率的导演,在每一场戏开拍前,她也愿意让简花上几十分钟来调整灯光,做她想做的准备工作。正所谓是磨刀不误那个砍柴工呐!
当然乔伊的第三板斧,就是和特效团队的合作。
别看许多好莱坞电影动辄多少多少幕的大特效场面,其实特效团队在整个好莱坞的制作体系中是很尴尬的存在。
一方面他们是电影特效的重要功臣,另一方面还没有完全适应数字化电影的好莱坞却并没有给他们应有的重视。这点从特效人员总是在片尾名单极其末尾的位置出现(仅仅高于音乐团队,这个更悲哀)就不难看出。
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摄制组在拍摄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原始镜头如何与视觉特效和谐共处,只是一股脑把他们拍完的东西扔给数字特效部门,这也是为什么数字特效经常被人称为“后期处理”。
不过在乔伊这儿,至少从《弱点》开始,她已经让特效组渗入到了电影拍摄的整个过程。这确实是业界罕见的现象。
特效组跟着摄影团队,飞往每一个拍摄地,参与取景,参与剧本和拍摄的讨论,且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来收集特效参考。
这就导致了在拍摄时候,特效组可以给导演以及演员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
因为很多场景虽然后期需要特效来加工,但是前期演员只是对着正常的绿幕表演,如何让他们的表情、目光、动作等和还没有做好的特效镜头合拍成了一大难题。所以特效组人员就可以在现场拿着一台笔记本脑,一边播放previz画面,一边告诉演员们现在虚拟场景里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他们该有如何的反应等等。
短短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拍摄行程很快就全部结束了,在结束了拍摄行程之后,乔伊就马不停蹄地回到了洛杉矶联美的总部,对于《弱点》的后期开始进行制作。
联美毕竟是自己的公司,在进行特效制作之时,乔伊也已经开始和发行部门接洽以及计划发行的事宜了。
原本发行部门的计划是先剪一部宣传demo出来,但是由于《弱点》的配光没有数字中间片,意味着整部电影的剪辑工作也要按照“老套”的方式来进行。
剪辑师虽然可以利用软件非线x_i,ng编辑系统对胶片进行剪辑,但最终还是需要有人坐在老式的胶片剪辑
喜欢[美娱]好莱坞逆转人生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