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奖?罚?
这种巧合,让肃安知府不得不多想。同时,想到这些的人不在少数。好奇的百姓当即开始打听,从运送物资的人嘴里得知,原来他们那里有一位高僧!
高僧啊,预知未来事的高僧!
所以,这里的事情人家可能早已知晓!
一些人怒了,若早知此事,为何不出言提醒,出家人的慈悲为怀那里去了!还高僧,什么东西!
另有一部分人十分理解,这样的事情,谁敢说?
另有人想的更多,大师早知此事,不能说出口,所以,这同样来自江陵的李家小姐是不是跟高僧有些联系?对了,那些江陵伙计似乎说过,他家小姐信佛!
好了,事情明了了。
李钊调派的人亦以赶到,这些人因为要采买粮食,反倒比李庆廉送来的第一批物品慢了一天。赶到此地才发现,李家父女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根本无需他们在开口宣扬。只要说一声江陵李家,对方马上会接口道:“是李小姐家吧……”让李钊的人哭笑不得。这李小姐家和李家小姐可是不一样的啊!
总算是来了“自己人”,小海松了口气。紧接着就想起答应过赵安的事,心里有些忐忑,不知该不该说。
此时,肃安知府拿着李庆廉送来的财物,调集全城青壮开始重建,有了钱,百姓们热情高涨,进度很快。同时,肃安知府再次写了折子感谢朝廷的帮扶。将灾后发生的事宜尤其是江陵诸人的救助详细写下来送往京城。不管怎么说,李庆廉能来帮忙,也会被朝廷邸报号召的。额外写私信一封,以个人名义真诚的感激李庆廉的仗义出手。
然而这样感激朝廷的折子到京城后引起的轩然大波,远比他第一封求情朝廷赈济的折子更强烈。
没有得到朝廷的赈济,陇南地区一样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候,现在上这样一封折子,什么意思,示威吗?还有,为什么偏巧有人相助,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的人物啊。大灾之后,瘟疫横行,物价紊乱,百姓流离失所才是常态,你那里好好的没死几个人,只是倒了些房子,这是大灾之后该有的景象吗,先前的折子是夸大其词欺瞒朝廷骗取赈灾银两的吧……
于此同时,御史言官从各种途径得到不少情报,关于几个月前被隐瞒压制的上天示警。这样的警示到底该不该信,天意还是人为?正平帝的位置是否名正言顺?很多事人们不一定敢说,但各种映射已经很难压制住了。
韦稹在自家书房,扔掉了不知多少暗线收集汇总的流言,气的他掀了桌子。这件事,一定与相王有关!可是,偏偏地震真的发生了!
难道,那所谓高僧真的有几分神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握在自己手中!
朝堂之下,众说纷纭,流言铺天盖地。朝堂之上,对于肃安知府的这封折子,百官态度又截然相反。
韦稹一派认为:肃安知府故意夸大灾情,骗取朝廷赈济,实在罪大恶极,该当严惩。
一惯观望不出声的唐宜却站出来,说肃安知府凭一己之力,护得全城百姓安然度过大灾,实在是功不可没,该当重赏。
偏有御史站出来,出示了肃安临近州府知县的折子,说肃安知府不仅全力救助治下的百姓,还运送粮食给他们,使百姓免受饥饿之苦……
韦稹一怒抢过御史手中折子,怒问:“他不过小小知府,哪里那么多粮食就那么多百姓,除非……”看了一眼龙椅上的皇帝刘庆,“他早有准备!”
满朝惶恐跪地。
为何早有准备,自然是信了那“正平不平”的流言。这是信了所谓上天之意而不信他刘庆了!
所有官员都有耳闻,但没人敢当众说出来。
韦稹一怒,让满朝文武和座上的皇帝都陷入尴尬境地。
刘庆沉默了片刻,道:“肃安知府,护民有功,待灾情过后,百姓安稳,传旨入京嘉奖。”
“皇上!“韦稹怒喊。
刘庆已经站了起来要走,闻言看向韦稹,轻飘飘丢下一句:“朕的子民,朕守护不周,他代替朕做了,难道朕不该谢谢他?”
散朝之后,刘庆传了唐宜进宫议事。
“唐相坐。”
唐宜谢过,便坐了下来,御案对面的刘庆也坐着。唐宜看着他,隐约能猜到他所为何事,但他不能说,只能等他来问。
刘庆沉默片刻,道:“唐相相信所谓天意吗?”
一来就是诛心之言啊,唐宜可是老狐狸,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还没等他开口,刘庆已经接着道:“朕原本不信,现在却不得不信。”
“皇上……”
“朕一直知道,朕这皇位来之不易。”刘庆双目无意识的凝视前方,“为了朕能坐上这个位置,太后和韦相都出了很多力。”
唐宜不好插言,静静听着。
“唐相,如果有的选择,朕并不一定要这个位子。朕,更愿意像寻常百姓一般有个可以一起喝酒玩闹的兄弟。”
唐宜:“皇上,君臣名分已定。”他不得不提醒啊,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哪一天他想起来会不会后悔?
“名分?天意都不站在我这一边了。”刘庆笑了笑,“其实朕这几年的皇上,做的都战战兢兢的,因为,朕知道……”
“皇上,您已经是皇上了!”越说越不像话了。
刘庆认真说着:“朕的身体朕知道,朕还没有子嗣。朕可以立他为太弟的。”
唐宜……
这年轻人不要太冲动啊!
喜欢名门商媛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