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在这封奏章上,熊廷弼再一次点名批评张鹤鸣,“我有经略之名,无其实,辽左的战事都是张枢密和王抚臣一起办的。”大家更不敢过问此事。
天启帝讯问后,得知辽左战事的确如熊廷弼而言,自己派不上什么用场,便将张鹤鸣狠狠骂了一顿,张鹤鸣从此更恨熊廷弼了。
八月里,王化贞打算并着蒙古人的十四万军队一举进攻,熊廷弼反对。当时王化贞的奏章到朝廷时,朝里许多大臣都心有怀疑,可当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国之大事不容妄议,又看到熊廷弼反对,心中那一点不安也打消了,没人说再说该计划的不好。
万幸的是,蒙古人的十四万军队爽约了,没来。王化贞傻眼,这才知道蒙古人不可信,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王化贞任不死心,报告朝廷,请求再给六万兵马,保证一举扫荡敌人。
那时的内阁首辅是东林党首叶向高,是王化贞的主考官,算是他半个老师,便同意了此事。熊廷弼听说后,上书道:“就请按抚臣约定的办吧,同时请及早罢掉我的官职,以便于鼓舞士气。”这可是明晃晃的“有我没他,有他没我”非得要朝廷拿出个决定来。
于是朝廷决定把熊廷弼拿掉。
可还没来得及动手,朝廷一众官员就被啪啪打脸。拨给王化贞的六万人马,加上他自己原有的十四万,一共二十万部队,被后金打了个落花流水。原来王化贞的心腹早已投降后金,将他的一概计划、路线卖了个一干二净。□□哈赤带人奇袭王化贞军营,一举得手。
慌乱之中,王化贞只带了两个随从,往山海关跑。熊廷弼带人去接应,在大凌河边找到了落魄不已的王化贞。
这时候,应该上演一出将相和才符合政治正确、主流思想。然而熊廷弼就不,他一身盔甲擦得锃亮,扶起因为疲于奔命而形容枯槁的王化贞,微笑着问:“你不是说六万军队就可以把敌人一举荡平,现如今呢?”
简直欠打。
幸好当时王化贞已经被后金打得没脾气了,这时候对一直反对他战略的熊廷弼一心一意地崇拜,丝毫不敢违抗。这才没闹出更大的事故来。
广宁失守后,王化贞建议退守宁远,又遭到了熊廷弼的一口回绝。
熊廷弼认为广宁失守以后,锦州、宁远都已经是被敌人围困的孤城,不再有利用价值。他们应该立刻放弃这两座城,坚清壁野,退守山海关。
王化贞这时候觉得,只要是熊廷弼反对的,都是错误的,只要是熊廷弼决定的,都是正确的。两人立刻行动起来,王化贞带领剩下的部队赶回山海关,熊廷弼指挥军队撤离百姓,放火烧城。
两个人没有一点向朝廷、向内阁、向天启皇帝报备的想法,就直接地、彻底地、放弃了辽西走廊。
然后两人就被弹劾了,然后就被抓进刑部大牢了。
举国哗然,朝廷上下气氛紧张。
王化贞是东林党毋庸置疑,他的座师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叶向高,更是东林首领。当时整个东林党都在为他奔走辩护,试图在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手下保下王化贞。
但这件事必须有人顶缸,东林党选中了熊廷弼,毕竟这事的直接干系就这两个人。
可当时的东林党还有像杨涟这样的正人君子。他们站出来反对,说,虽然王化贞是我们东林党人,但广宁失守,的确是他的责任,和人家熊廷弼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能因为熊廷弼不是我们东林党人就这么随便拉出去顶缸。
最后,他们得出一致的判决:熊廷弼你的战略看起来不错,至少现在为止还没出现问题。但是你不经过朝廷商议,便直接抛弃大明疆土的方式,罪该万死。
这并不是朝廷的决议,而是东林党内部的自我妥协——成全了熊廷弼的名声,但用你的命来换王化贞的命。
王化贞一看东林党毫不犹豫地办了熊廷弼,他坐不住了。在他看来,熊廷弼和这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广宁失守从头到尾都是他自己战略失策、用人不当。可连熊廷弼都判死刑了,那他启不是要诛九族?
恐惧之下的王化贞办了件蠢事——他为了活命投靠魏忠贤。
东林党都懵逼了!特别是叶向高,大概当时整个人都是“直播□□脸”吧——我这么前前后后这么尽心尽力地支持你,现在你出事了我还为你奔走,在党内挽回你的声誉,为你和党内其他人争执,还为了你对不起熊廷弼,结果你转脸就投靠了阉党?
得了,王化贞你以为你投靠了阉党就能无事了吗?这件事牵扯到了魏忠贤,牵扯到了阉党,直接就变成了性质严重的党争。
而熊廷弼知道自己的判决之后,立刻找到了汪文言这位“布衣卿相”,拿出四万两让他走关系,保下自己的性命。
汪文言很仗义,自己只贪了两万两,用剩下的两万两走关系。他走的关系也不一般,是走的魏忠贤的关系。
但是,这关系没走成。并不是因为魏忠贤看不上这两万两——他看得上的。也不是因为汪文言是东林党的关系,因为汪文言并没有直接出面。
是因为他最近刚收了王化贞做小弟。
之前在陆万龄、祝捷建生祠那会儿就说过了,魏忠贤是很宝贵自己手下的小弟的,要不是紧要关头是不会做出弃车保帅这样的事的。
广宁失守,丢弃辽东这么大的事,无论魏忠贤手眼如何通天,都必须给出个交代。这件事的直接关系人
喜欢一代名臣的制作方法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