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简化字这个东西,就没有那么容易让人接受了——我们明明有“更好的”(在根据地那些前清的老秀才们看来,繁体字就是比简化字庄重,这些人是反对简化字的主力),为什么反而要用不好的?
不过**显然是铁了心了,根据地的所有文件文告,一律采用简化字(暂时还在旁边标明对应的繁体字)。至于部队中更是连对应的繁体字都不标明了,各个高级指挥员以身作则,人手一张简体字对照表,从头开始学起。
“既然连电脑都认这种字,我们难道还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吗?”总理如是说道。
————
(神经衰弱,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吗?貌似书友里面很有些医学大拿呢)
文化课会一直上到下午四点半五点钟左右的时候,才算是结束,这之后到晚饭之前是休息时间。
所谓休息,不过是个说法,当部队驻扎在村落中的时候,按照红军的习惯,是要帮老乡们干活的,挑水,浇菜,喂猪,修理房屋,平整场坝……等等。
好吧,这个山沟沟里的村子实在太过偏僻。本来就只有十六户人家,因为扩红,以及被白党洗劫,眼下只剩下了六户。六户人家的村子能有多少活儿?游击队可是足有好几百人呢。所以这个时候,红军战士们更多的是在干一件很有红军特色的活儿——打草鞋。
把几根谷草搓成细草绳,用这些草绳做经纬线,编成鞋底,加上系绳,这就是草鞋。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算是必备的生活技能,草鞋有个别称叫做“不借”,意思是这东西人人都能自己打,不用向别人借。
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除开一些编草鞋的专业户),这种技能就很神奇,很高科技了——比如魏承恭,费了老大劲,谷草用了一大把,连一根草绳都没有搓出来。
“傅先生,你都有这么好的鞋子穿了,还要打草鞋做什么呢?”魏承恭身边,吃早餐时候说他衣服好漂亮的那个小战士纳闷地问道。
“跟红军呆在一起,怎么都得留点儿纪念品吧。”虽然一直都没能成功,不过魏承恭依然干劲儿十足,“这个可是咱们红军的特色,我要是不弄上两双怎么对得起自己?”
“这样啊,不值什么的,您要是想要,我这有现成的。”小战士一边说,一边把自己腰上拴的两双草鞋解了下来。
这里插几句:影视作品中经常有老乡为部队送布鞋的场景,但是布鞋这个东西,穿着虽然很舒服,却是不能在野外穿的,至少在阴雨潮湿的江南水乡是不能在野外穿的。布鞋的鞋底是用很多层棉布或者麻布做成,有很强的吸水性,而因为太厚,一旦浸水就很难再弄干。吸了水的棉布会逐渐沤烂。所以棉布鞋一旦见了水,基本就废了,至少也是很长时间不能再穿(又湿又冷,一直穿容易弄出病来)。红军战士在野外行进的时候,基本只穿草鞋,或者打赤脚。而为了防备草鞋突然损坏,红军战士在得空的时候,都会多打几双草鞋备用——在影视作品中,大家经常见到红军战士把布鞋挂在脖子上,也是这个道理。
另外,红军对于鞋子是很重视的,毕竟这关系到“游击”这门看家的本领。在八路军时期,一名八路军正规部队的士兵的装具应包括军帽、军衣、鞋、绑腿、子弹带、手榴弹包,腰带和棉被,一般都是两双鞋。附属的装备还有干粮袋、碗袋。可实际上能按标准配齐的很难——44年时,山东东平的日军偷袭八路,日伪军清一色的八路灰军装,装具齐全。可惜地方武装见惯穷八路,这样的富八路着实没见过,马脚一下子就露出来了(-_-|||)。于是本尊老八路冲出来,一顿手榴弹披头盖脸,倒让八路穿上新军装感觉了一把——但唯独是两样东西供应充足:一是八路军的臂章,这是辨识敌我用的,再穷也必须保证;再有就是鞋子了,这东西甚至能超量供应。
“千万别。”魏承恭急忙摆手,“不是自己打出来的,就没意思了。今天打不好,我明天接着打。今年打不好,我明年接着打,我就不信,我还学不会这个。”
小战士稍微愣了一下,“傅先生你还要跟我们呆一起吗?”
“呃,这个……”魏承恭偏着头想了一下,点头道:“也算是吧。”心说虽然不是跟你们这支游击队一起,但肯定会跟红军呆在一起。
忙活了小半个小时,魏承恭终于搓了几根草绳出来,扥着两头,用力一拉,绳子……散了。对,不是断了,是散了。
魏承恭:“……”
战士们:“哈哈哈……”
一直到吃晚饭为止,魏承恭终于搓出来一根还算合格的草绳。所谓“还算合格”,是指如果扥的力稍微小一些,还是能撑一会儿的。
“用来打草鞋,勉强可以了。用来绑东西就绝对不合用。”陈帅看着魏承恭搓出来的草绳,笑得很开心,“你啊,还得练。”
————
时间已是深秋,天黑得早,因为深处敌后,又不敢点烧篝火。好在时间正是农历九月初八,太阳落山之时正是月亮当头之时,借着月光还能看到一些东西。因此游击队还能活动一段时间。
那么红军这时候的活动是
喜欢超时空航班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