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转眼间就已经是冬去春来,刘伟的训练营也在岗什卡雪峰建成,属下的士兵们也已经在这里开始了训练。最开始上去的那一批人负责建造营地,但是大多数全都在上到这座海拔高度超过五千米的雪峰的山腰的时候就出现了剧烈的高原反应。
这个时候没有相应的药物,这些人只能依靠自身的身体素质硬撑。所以最开始尤为艰难,甚至好多人情况非常严重,上吐下泻差点死在上面。但是这一次刘伟没有体恤他们,因为这是不休要适应的一个阶段。只要熬过这一个阶段,他们对高原气候有了适应,那么今后就不会在这般严重。
这是今后反攻吐谷浑和吐蕃的最关键的一步,要是这一步跨不过去,那么就绝对无法完后后面的训练。所以这些人虽然在最严重的时候被允许下降一点高度,但是在恢复过来之后就再一次往上攀登。这种用人命去填一样的训练方法,让这一支接近四千人的军队在这一段时间之内全都苦不堪言。
虽然很累,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鄯州的地方上对刘伟的支持可以说是完全敞开了供应。刘伟来到鄯州这段时间也不是只顾着练兵,作为太守对于这些地方派系在吐谷浑的事情上的那些猫腻也是有了很深的了解。他直截了当的和这些人摊了牌,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再追究,但是谁要是敢在他的后面拖后腿那么鄯州这些地方的军队将会把他们驱逐出去。
让他们这些原本被保护的最好的高人一等,变成当初他们舍弃掉的那些百姓一样的下场。这一点刘伟说得出做得到,所以这些人全然不敢忤逆了刘伟的意愿。全都乖乖的把自家的几寸的物资提供了出来,在刀枪面前他们没得选择。而且小辫子在刘伟的手中捏着,他们想上奏折参他一本都没有这个胆量。
训练的事情有条不逊,最开始不适应的人现在也已经渐渐地适应了高原环境,渐渐地恢复了过来,每天这些人都和山下的时候一样做着相同的事情,早上出操,穿着铠甲进行山林之间的穿梭训练,这是训练体能。也有在高山上进行骑射练习,不仅仅是人会有高原反应,战马也是一样。
就这样一切有条不絮的进行下去,渐渐地就到了秋天,训练营已经过了半年多的时间,贞观五年的深秋,中原大地上迎来了进入贞观年间以后的第一次无灾无难的一场丰收。举国欢庆,因为这一年不仅仅是关中地区的小麦丰收了,在两广,两湖等地区,水稻的种植更是让大唐彻底的有了底气说是丰收了,在两湖地区一年两熟,两广地区一年三熟,这两个地方的粮食产量比起过去提高了两倍以上,因为水稻比起小麦的种植更加的规范,精细化的耕作换来了更高的产量。
这种种植方式推广过来之后,让刘伟在农学上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耕作方式之中的施肥,还有深耕细作的观念,还是新的农具的制造与运用都有刘伟的印记。冯盎更是想要写封信给刘伟进行一番感谢,因为他的名头首次在岭南地区超过了他的祖母冼夫人。水稻的引进成为了他最大的功劳。
甚至比起当初三箭定百越更加让冯盎感到骄傲,因为三箭定百越最多让他在大唐的历史上面留下一笔,可是这水稻在他的推广下成为大唐钦定的新的五谷之一,然后全天下的百姓只要还在种植水稻他就会被人记住,这种千古流芳的事情冯盎岂能不乐。
当今年天下大熟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吐谷浑也开始了例行公事一样的下山打草谷,这个遥远游牧民族每一年都缺少粮食,因为他们不仅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向吐蕃进行纳贡。毕竟都是生存在高原上的民族,彼此之间争抢生存空间,吐谷浑可是远远比不上吐蕃的强大。单单看各自的子民数量就知道。
吐谷浑只有人口十余万人,而吐蕃有着超过四十万人,双方的人口和可战斗的战士的比例相当,那么吐蕃就比起吐谷浑兵力多处四倍。这种差距让吐谷浑不得不朝吐蕃低头,每一年将自己种植出来的青稞上缴一部分给这个强大的高原民族。而他们不够吃了怎么办?下山抢劫就成了唯一的出路,因为大唐的军队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法登上高原的。
所以,贞观五年的十月份,一股吐谷浑的骑兵直接从高原上冲了下来,然后朝着鄯州这里袭击而来。段志玄的军队驻扎在鄯州东面廓州,此时鄯州就只有刘伟的三千多人的军队在驻守。这个地方地广人稀,其实绝大多数的百姓都聚居在鄯州城附近,像是刘伟练兵的门源这一个地方就只有一个小镇子,这也是吐谷浑以往最好打劫的目标。
但是这一次他们朝着门源而来的时候,却陷入了一次彻底的苦战。因为他们没有想到鄯州的军队居然都在这里,甚至直接拦截了他们的去路,在岗什卡雪峰的前面就把他们拦住了。
当然刘伟也没有想到吐谷浑的这些家伙会从这里前来抢劫,只是在训练的过程之中站在高山上往下眺望的瞭望手发现了这一股人马的踪迹,这才紧急的做出了安排。
双方人马都差不多,刘伟这一边甚至要稍微少一点,吐谷浑这一支骑兵队伍有着接近五千人,但是却因为在最开始中了刘伟的埋伏三千多人在山岗上面一轮齐射就直接聊到了一大片的吐谷浑的军队。所以现在两边的人数相当,但是刘伟占据了地利优势。
“兄弟们随我杀下去,把这帮吐谷浑的
喜欢悍唐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