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源老两口这次返城,场面用壮观两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尤其是他们临行前几天,村子里今天你家送点米,明天我家送点面。乡亲们可都打听过了,这城里人吃米吃面都要凭票花钱买,可没有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便宜。
尤其是大娃和二毛他们几个家里,对李清源老两口更是感激。没有李清源夫妻俩当时给这几个后生补课,现在大娃他们还在土里刨食呢。哪里能像现在一样,拿着补助念大学。毕业之后,国家还给分配工作,往后就算是吃上国家粮了。
李清源老两口既感动于乡亲们的淳朴和热情,也很舍不得这种与世无争的农家生活。可是,老两口同样也想为国家建设发挥最后一点余热。
出发的这一天,老两口的不舍之情,被眼前一堆堆的行李给刺激的顿时无影无踪。
“好,好你个老小子,这是要我们把这里都搬空啊。”李清源看着地上将近一麻袋的大米,给刺激的说话都有点结巴,这大半麻袋可不得装将近百十斤。这老老少少一大家子,半年才分到这些大米,不会是让自己包圆了吧。有米还不算完,另外还有几十斤白面,一大塑料桶的豆油,还有一袋子一袋子的干山货。
王奶奶对地上一堆的东西也有点犯愁,按照他们老两口的饭量光这些东西就能吃上小半年。不能他们回家,就搬空杜家的粮仓啊。想到这里,王奶奶也连连劝说,“就是,杜兄弟老妹妹,我们老两口都有工资,国家又按月发粮票、油票。千里迢迢的,我们带这些回去可没用。”
“放心吧,李大哥、老嫂子,这点东西保证累不着你们俩。这不是有他们八个大小伙子吗,再来这么多他们也能帮你们搬回去。”
杜爷爷见这老两口还要开口,又连忙补充道,“俺跟皓宇他们打听过了,城里人虽说是吃国家粮,可一个月米面油盐都是定数,买米面的时候还照样花钱,哪里有吃自家种的粮食便宜。
再说了,你们老两口跟俺们不一样,你们爱吃米,俺们爱吃面食。你们别担心,家里米剩的不太多,可面多的是。只要皓宇他们这几个小牛犊子不在家里吃饭,咱们就饿不了肚子。”杜爷爷不能把小孙女的秘密说出来,只好找别的理由。
“就是,老姐姐,咱乡下人弄粮食比城里人方便多了。再说了,这些东西俺估计你们肯定也吃不了多少,到时候都又填到这几个爱蹭饭的牛犊子的肚里了。”杜奶奶接着劝道。
皓宇哥几个一边手忙脚乱的往牛车上搬东西,一边嘴也不闲着,“王奶奶,俺奶奶说的对。俺们几个到时候还想去您那里改善生活呢,光凭您跟李爷爷的工资,俺们还真怕管不起俺们饭。您跟李爷爷可不能只疼妹妹,就不疼俺们了。”
李清源老两口被皓宇哥几个酸溜溜的语气逗笑了。一时间,这离别之情倒是被冲淡了不少。这小孙女虽然不能长在身边,但不是还有这几个皮猴子在吗。
王奶奶手里揽着芽儿,笑眯眯的回道,“你们还真说对了,我跟你们李爷爷就最疼芽儿了。你们几个想蹭饭吃?行!到时候家里的脏活累活,买煤买炭的全交给你们几个了。”
“哎,王奶奶,您老就情好吧。这些活全包在俺们身上,只要您和李爷爷到时候赏俺们几口饭吃就行。”小海把胸脯拍得梆梆响。
有了小海他们几个插科打诨,气氛很快就热烈起来。等几个小伙子把地上的米面什么的搬上牛车,杜妈赶紧从屋子里又抱了两床打包成四方块的新被褥出来,杜二婶也提溜着一小包袱手工做的夹鞋和棉鞋。
杜妈看着又开始口瞪目呆的老两口,笑道,“俺问过芽儿了,芽儿说您二老家并没有烧炕。虽说冬天也生炉子,可俺琢磨着肯定不如烧炕暖和,就特意给您二老做了两床加厚的被褥。”
“李叔、王姨,俺也跟文昊他们打听过了,城里人不兴猫冬,大冬天的还得照样上班。包袱里是俺跟嫂子赶做的几双厚棉鞋。虽说样子都不咋好看,可暖和的很。”杜二婶赶紧把手里的小包袱塞到牛车上。
芽儿见状,也连忙跑回屋子,提溜着自己那个绣出来了,“爷爷奶奶,这里面是我给你们准备的。您们可要好好保重身体,等过完春节我去就京城看你们。”
这一瞬间,李清源和王雅芝老两口脸上的皱纹如水波荡漾般顿时舒展开来,洞悉世事的眼神里夹杂着股股的暖流,一脸的祥和淡定。
老两口就这么带着一牛车的东西,带着小孙女给他们准备的瓶瓶罐罐,领着八个保镖似的大小伙子踏上了驶往京城的列车。
上火车时,确实如杜爷爷说的那样,一车的东西,都没用老两口动一点手。八个大小伙子,六个人背行李,剩下的那两个两手空空只负责护着老两口上火车。芽儿可是给他们下军令状了,这半年李清源老两口就交给他们八个照顾了。
送走了李清源老两口,送走了北上求学的皓宇兄弟几个,家里顿时寂静不少。
等杜爷爷他们看到芽儿开始时,突然发现眼前还有一个难题摆着他们面前。就要念高中的芽儿,是住校还是不住校呢。
要是住校,一家人害怕自家宝贝芽儿在学校吃住会受罪。要是不住校的话,他们更不放心芽儿一个人住在李老他们原来的小院。而且现在地里正忙,他们谁都抽不出时间去县里陪芽儿。
芽儿自己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很干脆,“当然是住校啦。
喜欢随身空间之重生红色年代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