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市的图书馆并不大,主体建筑已经快要被列为危楼,但因为迄今为止仍没有公共事业拨款重建或改造,只能保持原貌。每年有为数不多的经费汇入图书馆,换成新书。加上各大企事业单位的捐赠,至少成了很多青少年们愿意来消磨时间的好地方。
因为夏天有免费的空调吹,苏亦凡到达图书馆的时候,这里面的人依然多如晚自习教室。
借书证是在高一时办的,在这之前苏亦凡一直都去租书店借书看,后来有网络了也会去找电子书。程水馨偶尔会来图书馆,因此当时社几乎所有男生都有图书馆的借书卡。
走进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是空调凉风和各种同龄人。高中生是喜欢并且有心情读书的群体,无论是小说还是名人传记,他们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当然在浩瀚书海中寻找到一本有趣的,符合自己喜好的书尤其困难,很多人不得不为此继续读下去,一直读到发现其实没有真正符合自己全部口味的书为止。
人生太漫长,需要读书来体会更多世界,更多生活,了解更多的事。
最近几个月苏亦凡压根就没有时间来图书馆,在门口登记后顺着阅览室的书架走过去,他还不忘顺手把电话调成静音。图书馆里很多人坐在桌子旁并没在百~万\小!说,反倒是在拨弄手机,还有人在玩掌上游戏机,书桌上摆一本压根不会翻开的书。
顺着书架走了一圈,苏亦凡拿出一本号称新闻周刊编辑撰写的《新媒体时代》,正想去找关于声乐方面的书,电话居然开始震动。
掏出电话看一眼,苏亦凡看到了来电显示居然是韩芸。
尽量让自己走到角落里,苏亦凡才接通电话:“有事?”
韩芸在电话那边声音很愉快:“听说你回来了,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苏亦凡压低声音说道:“我在图书馆呢,说话不方便……”
韩芸惊讶地“咦”了一声:“你在市图书馆?”
“对啊。”
“几楼?”
图书馆一共四层,苏亦凡所在的是二楼。
“我在社科分类阅览室。”
“等我一下,我马上就到。”韩芸匆匆挂了电话,果然是行动力强悍的女记者。
苏亦凡收起电话有点愕然,韩芸居然也在附近吗?这个从来都不务正业的女记者还真是闲,居然有心情来逛图书馆?
在社科的架子下面多拿了几本关于现代媒体和网对网络科技时代预测的书之后,苏亦凡发现了一件很糟心的事——在社科类阅览室里,居然没有一张空桌子。
很多人都是一个人占一张小桌,对面的椅子上放一顶帽子什么的表示有人。图书馆人流动量大,也无从考证是不是真的有人。
由此可见,年轻人的所谓素质,也就那么回事。
苏亦凡抱着几本书走了一圈,终于发现有一张桌子只有一个人,对面的空椅子上也没放那种占位的东西,就客气地问那个正在翻漫画的男生:“你好,这里有人吗?”
翻柯南漫画的男生带着瓶底状的眼镜,眼神略迷离,一看就是书看多了的产物。听到苏亦凡的问话,这个男生抬头看一眼苏亦凡,表情很冷漠地说:“有人。”
苏亦凡用脚趾头也看得出这个位置其实没人,但他懒得跟这种人争论,笑一笑抱着书转身就走。
又向前走了几步,苏亦凡听到有个很轻松的声音对自己说:“这里没人,坐吧。”
苏亦凡停住,看坐在桌子后面的人,是个相貌很英俊的青年,穿着很得体的休闲装,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脸型是当今审美比较流行的尖下巴,整个人透着一股学生所没有的成熟社会感。
见过了那么多人,苏亦凡也学会了分辨一个人的基本属性,几乎是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人应该是不属于这个图书馆,甚至不属于滨海。这样的人应该坐在那种环形会议室里跟人讨论关于大笔财富流动的问题,而不是在这里翻一本关于量子物理学的书。
对方的表情看不出什么,苏亦凡也没别的地方可以选,就在他对面坐下了。
对面的青年怎么也得有二十多岁,表情轻松,就好像这并不大的图书馆并非他真正的舞台一样,带着一点旁观者的冷静,也有一丝丝优越感。
“谢谢。”苏亦凡道了谢,把自己手中的书放下,掏出手机放在书旁边等电话。
青年看一眼苏亦凡放在桌子上的书,笑着问道:“怎么,对新媒体的话题有兴趣?”
苏亦凡听得出青年不是本地人,他的口音里带着一股中正的普通话味道,要么是来自京城地界,要么就是从小受到非常好的中文教育。
“随便看看。”苏亦凡回答得很随意,也并不失礼,“知道多点总没坏处。”
青年笑一笑,笑容很有感染力:“真难得,大多数人还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
苏亦凡没说什么,随手翻开那本新闻周刊编辑写的书,浏览目录。
青年没有因为苏亦凡沉默而停止说话,在图书馆里大家声音都不大,他也尽量在控制着自己的音量:“其实如果说新媒体,我觉得推特的形式反倒更灵活。”
苏亦凡抬起眼皮:“facebook也挺好,但不适合国内。”
“大家都要山寨的嘛。”青年笑着说,“山寨这事儿,干好了就是垄断和反收购,干不好就是一身骂名。”
苏亦凡觉得有点兴趣了,干脆合上书问道:“但是以现在国内的用户习惯来说,如果想要
喜欢我的女神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