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里,汴梁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街道上依旧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百姓们倒是也都知道北方在打仗,辽人不甘心失了燕云,所以大军压境卷土重来。
不过似乎没有一个人在担心北方战事胜负的事情,一来是因为燕云可能真的有些远,至少在心理上远到普通的百姓对于北方的战争并没有危险敢,人们都觉得胜一仗败一仗,都不会影响汴梁百姓的日常生活。
战争很遥远,这是汴梁人普遍的心理感受。
二来也是因为民间舆论一边倒,都倒向了甘奇,都知道是甘奇甘相公在北方领兵,便都说甘相公百战百胜,这一仗必然稳稳妥妥,辽人在甘相公面前不值一提。
这种舆论,最先是在甘奇的那些好友与学生之中流传的,慢慢的也就流传到了整个民间。
对于甘奇而言,这种舆论也许是好的,就好像立起来了一个人设,得到了所有百姓的信任,既是口碑,也是威势。
当然也还有不好的一面,人设立得太高,终究不一定是好事,一旦哪天人设有一点点小小的崩塌,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都说甘奇文武无双,百战百胜,谁都不是对手。人生百年,甘奇才二十出头,这一辈子要保持这个人设,自然是压力山大。
百姓中的舆论,与朝廷上的议论是不一样的,皇帝大臣们每天担忧着急,胜败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他们是有见识的人,知道胜利了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在阵前,这个国家,得向前,这个民族得向前,活在这个时代,就得做这些事情。
捷报终于来了,甘相公在大同,以五万大军大破十几万辽军骑兵,俘虏就有六万多,得马匹十余万。
捷报还未到皇宫,报捷之人就沿路大喊。整个汴梁立马陷入了一片欢腾之中,百姓们奔走相告,喜出望外,甚至也多了一个出门喝顿大酒的借口。
人人都说自己早就知道甘相公会大胜了,果不其然,辽人对于甘相公而言,不过宵小之辈,不值一提。
然后喝酒喝酒,浮一大白。
皇宫之内,皇帝听得捷报,惊喜得连衣服都没有换,发髻冠帽都来不及戴,飞快冲到垂拱大殿之前,站在大殿门口的阶梯上,拿着捷报仰天长笑。
一个一个的官员,听着皇城楼子上的钟声,飞快而来。
皇帝就站在大殿门口如同迎候一般,甚至还拱手与来人一一道喜道贺。
场面既热闹,又有些搞笑。捷报也在众人手中传递。
众多官员们自然也与皇帝回礼道贺,也互相恭贺着,连大殿都不入,就在广场之上互相贺喜成一团。
曾公亮富弼等一众相公们,都围在皇帝身边,说得是口沫横飞。
祖宗庇佑。
甘奇天才。
皇帝用人得当,如昔日汉武用霍嫖姚,不以年少论英雄……
皇帝得上天眷顾,大宋乃天朝上国……
什么话语好听,什么话语漂亮,就说什么。众人倒也不是为了拍马屁,而是真的激动。
皇帝赵曙激动之余,问了一句:“此番甘奇在大同得胜,已然往燕京之北驰援,燕云当时稳了吧?”
曾公亮连连点头:“稳妥了稳妥了,只要甘奇一到燕京,万事大吉,万事大吉了,辽人此番元气大伤,可保几十年太平。”
“这就好,这就好啊,从此北境无忧,党项人见大宋如此军威,往后必然也不敢轻举妄动,朕临朝两年,已保得天下再无战事,百姓从此安居乐业,当真是幸甚至哉!”赵曙激动说着,话里话外,兴奋的点都在天下太平上,只要外无威胁,这基业就算是稳了,千秋万代不在话下。
曾公亮笑着点头,皇帝说的话,他很赞同,如今局势,一改百年积弱,实至名归的盛世景象。他开口说了一句:“如今,朝廷当议一议封赏之事了,那么多奋勇将士,那么多谋划之人,还有甘枢密这个主帅,立此不世之功,当重赏之!”
这句话一出,有些人的表情明显就不对了。
不仅仅是富弼。
还有皇帝赵曙,他也愣了愣。
左右之人,都面露一些异色,甘奇,二十四岁不满,就已经是当朝枢密使相公了。
再封?
封首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百官之首?封王爷?
若是换个人,比如这个人是富弼,是曾公亮,或者是哪个老头子,倒也无所谓。封就封吧,什么名头都行,往上堆就是。反正这些人都是一头白发,离棺材也不远了。
但是甘奇,明显就有问题了。甘奇还年轻啊,他还有几十年人生,这么封,明年怎么办?后面怎么办?二十年后怎么办?
封亲王?封……皇……
在甘奇拿下燕云的时候,赵曙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国公就国公,枢密使就枢密使,反倒觉得这都是应该的。
此时,赵曙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古语有云,功高震主。本来只是一个词汇而已,如今再看,这还真成了现实问题。
赵曙甚至有些后悔,后悔之前过于激动,后悔之前自己只站在与甘奇是亲戚的角度在思考问题,后悔自己不该一下子给甘奇封到了枢密使加燕国公。应该慢点来,先封个枢密副使,封一个小国公,此时就不会有什么为难了,再给甘奇加一下就行了。
其实原因不在于赵曙之前过于激动,而是在于赵曙之前刚登基,急于证明自己的正统,急于证明自己有当皇帝的能力,急于需要甘奇帮他证明这一切。
喜欢回到北宋当大佬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