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一早,霍去病再次来到长安武库,专门看新造出的六石蹶张弩。
汉代的六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80公斤,所谓蹶张,就是用手臂无法拉开,需要坐在地上,用脚来蹬方能把弦张开。这种强弩显然比普通的臂张弩强大多了,今天霍去病亲自试了一下,六石蹶张弩的一箭射出,成功的穿透了位于一百三十丈外(注:约合300米)的木板!这个威力,几乎是普通弩的两倍。
武库的官员则是疑惑的看着霍去病,他想不明白,这个骑兵将领为何对蹶张弩如此感兴趣?蹶张弩明摆着是为步兵设计的,对骑兵来说,坐在地上张弦显然不现实嘛!其他骑兵将领的军中,不都是一直使用臂张弩的吗?
霍去病却早已考虑过此节,只见他让一个亲兵上马,把弩递过去,随后命令,“右脚脱蹬,在身体右侧用单腿张弦,试试看行不行?”
那个亲兵生得孔武有力,在马上用力一蹬,成功的把弦张好了,“没问题!”
“马跑起来呢?”霍去病又问,随后自己答道,“练呗!”
离开武库后,霍去病本打算回营,但看看天色尚早,就决定先去找张骞了。
太中大夫张骞,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十七年前的建元二年,陛下刘彻登基不久,得知匈奴人在西方有一个仇家叫做月氏。月氏人本在河西一带游牧,后来被匈奴人驱逐,单于甚至割了月氏王的头颅,拿颅骨做成酒杯。如此血海深仇,怎能不报?刘彻有了联合月氏共击匈奴的构想,于是派张骞出使去寻找月氏人。
张骞辞别长安时,年方二十五岁,没想到这一去就是茫茫十三年。他出发不久,在经过河西地区时,即被控制此地的匈奴右贤王部扣留。长达十年的时间中,张骞矢志不忘使命,最后终于逃脱,历尽艰险到达月氏。只可惜,月氏部族已经远迁,无意再与匈奴为敌。
十三年后,就在所有人都快把张骞遗忘了的时候,他回来了。虽然月氏无意与汉朝联手攻打匈奴,但张骞带回的大量信息却是弥足珍贵,而且了解到西域的存在,也给了汉帝刘彻一个极大的启发。
张骞归国四年来,他的故事早已传遍朝野成为佳话,去年更被封为博望侯,这个封号自是取“博广瞻望”之意。很多人都愿意去找张骞谈论,听他讲讲异域的风情,霍去病也是其中的一个,因为张骞滞留匈奴长达十年,对匈奴的所见所闻自然甚多,这正是他最为关心的内容。
张骞口才甚好,不过所有事情对所有人讲了一遍又一遍之后,也就有些懒得多言了。但他唯独对霍去病却从不敷衍,尽管二人年纪相差了二十四岁,却颇能互相欣赏。
两年多前第一次见到霍去病时,是卫青请张骞来给汉军诸将讲述匈奴见闻。那时的张骞,在大将军面前给这么多成名将领“上课”,心里还是诚惶诚恐的。不过,对于敬陪末座的票姚校尉,一开始他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但他很快发现,那些拗口的匈奴人名、匈奴地名,别的将领记不住,而票姚校尉却都是过耳不忘,而且他问出来的问题也跟别人不同。比如若是说到某条河,一般人最多会问水有多深、水面有多宽,然而霍去病却会问,“此河的水流速度有多快?”或者是,“不同季节的水量差别有多大?”
有一次,众人聊天时说起来,都认为在山中寻找河谷是个难题,因为从山谷外的远处是看不到有没有河的。此时霍去病却说,“虽然看不到有没有河,但谷口还是应该有明显印记。因为河水夹带泥沙冲出山谷,在谷口外流速骤降,必然泥沙淤积,左边淤高则河水往右流,右边淤高则河水往左流,因此从远处看,这样的谷口大约能看到三角形的痕迹。常年有水的河流,三角形可能大些,否则三角形可能小些。”
张骞一听这话,不由得又惊又佩,因为他回想起来,当年自己在大漠戈壁上行路时,遥望远山,确实曾多次看到过类似景象(注:现代地理学名为洪积扇)。只是自己虽然亲眼见过,却从未留心思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真不知道这位从没见过的人,究竟是怎么推想出来的。
还有一次,聊起出兵季节,有的将领说起夏天有个不利条件,在草原上会被成团的蚊子叮咬,因此夜间不能露营。大家纷纷附和,没想到霍去病却说,“那是漠南草原,我料祁连山里的草原不会如此,夏天应无蚊虫。”
见众人诧异,他解释了一下,“祁连山里的河流,其水源与漠南草原不同,乃是来自附近的雪山融水。所以即使在夏天,水温也应该极低,蚊虫定然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繁衍。”
张骞听了这番话,又是颇有五体投地之感,真不明白这个人根本未曾亲身去过,仅靠一副头脑,却如何能推想得这般有理有据、细致入微。
这次霍去病一进门,张骞就喜出望外的笑道,“你来得正好!快来看看这个!”
霍去病向张骞手指的方向一看,案上有一张绢帛,绢帛上面绘制着一幅地图。走到跟前,第一眼首先是看到了一列绵长的山脉,“祁连山”三个黑字分外醒目。
他不由得问道,“这绘的就是河西吗?”张骞点点头。
霍去病知道,张骞名义上任职太中大夫,实际上陛下派给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则是负责收集西边和北边的情报资料、地理信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张骞也甚是卖力,经常去找商队打听消息。
喜欢汉家儿郎——冠军侯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