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敢虽然已经死了,但这件事情却仍在长安城里不断地发酵。
被鹿撞死?在场那么多人,这还能保得住密吗?谁都知道这只是陛下的借口而已。
问题是,陛下给出的这个借口是如此荒谬,荒谬到一看就知道是个借口。
其实刘彻是何等睿智果断之人,岂会真的在仓促之间找不到更好的借口?他故意用了这么一个荒谬之极的理由,其实含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当然是,“骠骑将军朕是护定了!”
而第二层意思,则是说给世家集团听的,尽管刘彻一上来就剥夺了陇西李氏喊冤的机会,但是在包庇霍去病的同时,对于世家集团整体,他还是要安抚一番的,这是出于保持平衡的考虑。“你们怀疑这件事有隐情,朕也怀疑;你们觉得不是误杀而是谋杀,朕也觉得是。只不过根本没有确切证据,况且人都死了,再折腾还有何益呢?”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再安抚也是有压力的,这些天来,世家集团的朝臣贵戚们,特别是陇西李氏的亲族故旧们,尽管不能在朝堂上公然喊冤请愿,但是私下里却联络不断,清议批判的声势也是相当浩大,一时间长安城里街谈巷议,人尽皆知。
只是大家都不知道,针对算计太子一案的调查,也已经在悄悄地进行了。
刘彻的想法也很简单,“朕对自己的儿子不满意,那是朕自己的事,再不满意也是朕的儿子!你敢背后算计朕的儿子?朕先要了你的命!”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些人的暗中动作令人心惊,仅太子身边被安插的人就有好几个!而且,真的不是李敢的主谋,证据至少还指向了他的堂叔,丞相李蔡。
在刘彻看来,李蔡本是庸碌之辈,他之所以任命这样一个庸碌之辈担任丞相,是因为他素来就是打算削弱外朝的。他对丞相的基本要求是:不可掣肘自己的国政,少养门客,别勾连诸侯王,别让自己太看不顺眼。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丞相虽然庸碌,但在私底下竟会算计太子,行径居然如此小人!
调查是秘密进行的,但是结果一出来,刘彻马上就下定了决心,李蔡必须死!不到十天,他就给李蔡找好了罪名:私自侵占了景帝陵园附近一块三顷大小的空地!
这个罪名一出来,谁都能看得懂,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因为这个罪名本身可大可小。若说小,李蔡身为丞相,哪有空管得了自己家的园子怎么圈地?这明摆着是下面人的过错;若说大,侵占先帝陵园,这是大不敬!谁指使的?完全可以一层层往上追究,一直追究到李蔡本人。
李蔡不是傻子,他终于弄明白了,陛下是真的不考虑易储了!自己是真的把陛下惹急了!陛下是真的意图置自己于死地了!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侵占陵地”的罪名到底有多大?《汉书》中的说法是“当下狱”,而李蔡却直接选择了自杀,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皇帝的意思就是要他死。他自己主动了结,让事情到此为止,可以避免牵连出更多的人,使整个家族得以保全。
李蔡死了之后,每个知情者当然都是讳莫如深,因此这一死背后的真实缘故,也就从此隐藏起来了。
若干年后,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少见的表述方式,直言李蔡的品质不行,原文是“蔡为人在下中”。司马迁和陇西李家的渊源很深,他说李家人的好话我们可以打折扣来听,但坏话是不用打折扣甚至可以适度放大的,他能讲李蔡的品质不行,那肯定是李蔡的品质真的不行。
可是耐人寻味的是,司马迁却又没有写任何一件事来证明李蔡的人品差。李蔡官至丞相,怎么可能无事可记?如果不是大事,仅凭区区小事,司马迁能直接就下结论说他人品不行吗?如果他是弄权枉法、贪污**乃至生活腐化之类,完全可以记啊,除非不是这些事情,而是一件或一类隐秘的、没有公之于众的、或者不方便记下来的事情,那还能是什么事情呢?
而且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像有意无意的没有提到两位皇子的生母是李姬一样,也有意无意的没有注明李蔡之死的具体时间。但是到了《汉书》之中,班固却清清楚楚地记载了此事发生在元狩五年三月,看得细的人自然就会明白过来,哦,原来此事就发生在春猎之后,跟李敢的死是前后脚的事情!
李蔡乃是丞相,丞相乃是文官之首,所以他的自杀乃是震动朝局的大事。但是震动归震动,李敢和李蔡在一个月内相继死去,陇西李氏群龙无首,短期内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再折腾了。
而且很快,刘彻又任命了新的丞相,正是原来的太子少傅庄青翟,不折不扣的太子一党。这个意思是很明显的,大司马、丞相,都完全是保扶太子的人,太子的地位,至此算是不可动摇了,陛下的这个表态,可以算是十分清晰彻底的了!
立储这四年以来,刘彻的心态经过了好几次变化。刚开始他是满心欢喜,对太子抱有极大的期待;渐渐地发现太子并没有自己期待的那么优秀,而且子不类父,此时不免十分失望;然后在小人的算计下,渐渐地觉得另外两个儿子比太子强,心念有所不稳,也引起了一番风波;现在他放弃了易储的想法,太子的地位才算是稳固了下来。
子不类父的心结,他当然还是不可能完全想开,可是想不开又能怎么样呢?尽管他二十年来一直希望有个霍去病那样
喜欢汉家儿郎——冠军侯请大家收藏:(m.66dshu.com),66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